杭州地下“眼睛”专盯城市路面塌陷风险隐患
杭州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像做了一遍彩色B超似的,在建成区约103.65平方公里实景三维底图上,地质条件、道路条件、深基坑基本数据、地下管线、重载车规定线路等数据在指挥中心屏幕墙上立体化呈现,一目了然。

这是近日记者在杭州积极推进住建部全国首批“新城建”试点城市建设现场看到的。该市率先在“三区一路”地区实现地下隐患因子三维可视,正向全市十个区建成区范围内内推广建设。
向地下要空间,已经成为国内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但是,城市建设往往面临着地下家底不清楚、隐患成因不清楚,复杂因素导致路面塌陷和地下空间灾害发生。在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部署下,杭州市建委聚焦路面塌陷隐患的痛点、难点问题,牵头探索城市地下隐患智防应用场景,即地下“眼睛”系统,专门盯防地下隐患风险,做到早预警、早防范、早处置。

据介绍,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岩土所和浙江大学专业团队领衔,在地面塌陷作用机理和过程理论研究结合现场监测实践反复推演的基础上,综合自身地质情况和人工扰动因素,归集提取30多个地下隐患影响因子,研发的一种先进路面塌陷综合风险分析算法模型。
杭州利用城市数据模型,汇集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交警、城管、管线单位、地铁等部门信息要素,对城市地质条件、道路条件、深基坑基本数据、地下管线、重载车规定线路等静态数据,以及探地雷达、地铁盾构作业传感器等动态监测数据,分门别类进行标准化加工,形成三维透明的地下家底一张图,计算出路面安全指数,并通过红、黄、绿标签化的形式标识出高、中、低风险,绘制全市路面塌陷风险一张图,指导后续隐患治理工作。
根据路面塌陷风险一张图,杭州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下空间安全隐患协同机制,横向上整合建委、规划和自然资源、城管等行业部门,城投、地铁等建设单位,全域动态监测隐患数据;纵向上与区县市、属地街道建立属地异常信息网格联动报送和风险标识信息即时处理机制。
针对中高风险路段,该市还制定了结构化防治清单,建立预警发现阶段、裂缝沉降阶段、坍塌事故初期等不同状态处置流程,与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来源:财政部,仅作行业分享,版权出处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