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总结 管网问题政协委员们再次重点提及 --补地下管网短板 让城市更有良心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未能与城市发展相匹配,“里子”建设问题尤为突出,郑州、山西等地的城市内涝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此外,老旧小区管网更新不足、建设材料不达标等问题突出,湖北十堰、沈阳等地燃气爆炸触目惊心,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管网建设和地下空间安全运营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管网建设势在必行。
面对管网改造、城市内涝、漏损控制等问题,中央和地方强势出击。
2022年初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旨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李克强:6400亿!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如何避免“城市看海”,防治水体“返黑返臭”,因不科学规划导致排水管道频繁“开膛破肚”?赖明勇建议,尽快提高排水管网改造修复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以加大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改造和修复力度为抓手,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提升城市污水收集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全面开展排水管网病害检测,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推进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和病害修复。大力推广低碳环保的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技术,降低对环境及交通的影响,有效解决城市道路“开膛破肚”问题,减少施工对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减轻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低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探索“建管一体”的排水管网治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进一步理顺机制、明确职责,建立权责一体、规建管养一体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入民营资本,提高排水系统建设、治理及运维能力。积极整合民营企业的技术、体制等优势和国有企业的资金、资源等优势,推动排水领域国资民企的合作共赢。
刘锐:建议修订《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刘锐建议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进行修改,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细节。
为强化对污水管网的规划与维修养护要求,刘锐建议,《条例》第二章“规划与建设”原文第七条第二段,增加对污水管网建设与维护维修的要求,改为“城镇排水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地理、气候特征,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明确排水与污水处理目标与标准,排水量与排水模式,污水管网建设与维修养护、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要求,排涝措施,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和建设用地以及保障措施等;工业占比大、管网老旧的地区,应编制污水管网建设与维修养护专项规划,易发生内涝的城市、镇,还应当编制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
同时,为促使地方政府将污水管网的巡查、养护、维修列入法定工作内容并提供资金保障。刘锐建议第二章“规划与建设”原文第十三条之后增加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污水管网、泵站等设施的建设、改造与巡查、养护、维修,形成定期排查、定期养护、及时维修的周期性管网维护管理机制,并提供长效资金保障。”
同时,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原文第十五条增加污水管网竣工图备案要求,改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及相关资料报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备案。备案的管网竣工图应准确完整,且格式上满足政府信息化管理要求。”
第三章“排水”原文第二十二条之后增加第二十三条,对污水管网信息化管理予以规定。增加内容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污水管网设施地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信息,并将信息共享给相关管理部门和设施维护运营单位,加强对污水管网和排水户的管理,提高管网问题识别能力和水质水量调控能力”。
刘锐指出,原文第十七条虽然提到了“建立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但主要是针对雨水管道,为“加强雨水排放管理,提高城镇内涝防治水平”所用。污水管网和排水户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与雨水管网有所不同,另外服务用户涉及到住建、环保、园区、镇街道、运营单位等多方面,信息共享更有利于污水管网的统筹管理,所以建议单独增加一条。
“排水主管部门对管网的监督检查应该定期化,发现问题时应及时要求整改。”刘锐指出,“设施维护与保护”原文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结果向社会公开”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结果向社会公开,发现问题时要推动限期整改”。
程寒飞:建议对污泥处置实际效果及风险全面评估
全国人大代表于普松:希望加快城市地下管线立法
“当前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我将继续钻研新技术,发挥创新精神,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供水事业上,为百姓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获得感;我也会继续发扬‘传帮带’精神,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帮助企业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普松说。